家有精神病患者,有苦也不想別人知。然而真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真愛成為家庭的支柱 家庭 健康

精神疾病患者與罹患身體疾病的人,一個明顯不同之處是,有身體疾病的人越嚴重越會求醫,而精神疾病患者則剛好相反,越嚴重越不會求醫。若是配偶患上精神病,卻拒絕承認自己有病,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反而說你才有病,那怎麼辦?

在輔導個案裡,有一位太太患上思覺失調症(一種精神疾病),情緒不穩定,經常疑神疑鬼,覺得周遭的人都想迫害她,每次丈夫及家人想糾正她時,就很容易發生口角,使她更相信身邊的人都懷有敵意,不能信任。病情每況愈下,她不肯見醫生,家人不知所措。因為家中有幼兒上學,被老師發現母親有異常的行為表現,於是驚動了兒童保護局的介入,轉介來輔導。

由於患者出現妄想,感到受迫害,不容易信任別人,自然不肯接受治療。配偶及家人深受困擾,丈夫的父母勸兒子不要躭誤自己的一生,趁孩子年幼,不如結束這段婚姻再娶,丈夫萌生離婚的念頭。我問他,離婚是為她好或是為自己好?他回答說:人都是自私的……

在婚禮中,一對新人彼此都會向對方承諾,無論是富貴貧窮、疾病健康,都會信守在對方身邊……這盟約在婚姻歲月𥚃將要接受嚴峻的考驗。《聖經》把愛的真諦闡明,真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是為對方的益處着想。當配偶病了,病態當然不可愛了,我還會堅持這個承諾嗎?現實生活中,婚姻不是毀於配偶的精神疾病,而是人性的自我中心。

到目前為止,醫學上還沒有根治思覺失調症的方法,但可以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來控制病情(Treatable but not Curable),患者仍然可以活出一個有意義和充實的人生。

著名的英國數學家納殊(John Nash)也患有思覺失調症(一種精神疾病),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正是講述他的真實經歷。妻子曾經掙扎過想放棄婚姻,不過最後她選擇堅持與丈夫同行,成為丈夫與精神疾病搏鬥的生命動力。在影片的結尾,播出了他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典禮上,向那位對他不離不棄的妻子愛的致謝。

配偶和家人對精神病患者的了解、接納和支持是患者從抗拒,轉向願意面對自己的病情、到持續接受治療最重要的因素。然而,與精神病患者同住的配偶或家人所受到精神上的壓力是很大的,所以,縱使患者拒絕接受治療,配偶和家人可以先尋求輔導,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同時學習適當的方法來面對和處理患者的情緒行為。

人的生命賦予尊嚴、意義和價值,身體或是精神疾病均不能奪去人可以活得精彩的機會。愛,正是在病者心靈上帶來溫暖和希望,是生命復甦的動力。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家有精神病患者|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